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体育正文 36 0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夏日(xiàrì)时节,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,1万余亩水田里,农民们正在进行机插秧作业,雨水过后(guòhòu),田间的(de)秧苗显得格外青绿。

2021年以来,金安区逐渐形成“三结合”的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设(jiànshè)(jiànshè)模式,即“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生产需求(xūqiú)相结合、与水利项目相结合、与村庄治理相结合”,以此(yǐcǐ)推动实现项目建设有效性、农民土地收益和社会治理效能的“三提升”。截至2024年底,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.34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60.39%。





与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——

群众参与 “三上三下”

金安区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(huáihéliúyù)分水岭,辖区(xiáqū)内涵盖丘岗、平原、山区三种主要地貌类型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(guòchéng)中,该区坚持因地制宜,将项目布局规划与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(xiāngjiéhé),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(dìxíng)地貌特点、水源灌溉条件,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明确有重点、有区分的三类建设内容。

在地势相对平坦的(de)北部地区,主要实施田间渠系相互(xiānghù)贯通,泵站、水闸提(tí)升等工程;在田块较小、缺水的中部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,主要通过扩、挖当家塘,增加蓄水量并进行田块规整;在地势落差较大的南部山区,集中实施坡田改梯田、蓄水塘口整治、末端水系通达、机耕路修建(xiūjiàn)、提水泵站修建等。金安区委(qūwěi)副书记、区长黄媛媛说:“按照这个布局思路,项目设计更加科学(kēxué),能够(nénggòu)实现建设内容与农业生产需求的双向奔赴。”

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利民、富民工程,最终目的是让(ràng)群众受益。要使农田建设真正发挥作用,不仅要依靠因地制宜的科学布局,更离不开群众的全程(quánchéng)参与。在勘察设计环节(huánjié),金安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求设计单位按照“三上三下”的工作(gōngzuò)要求,让设计方案(shèjìfāngàn)从群众中来,再到群众中去,反复多次,达成一致,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。

何为“三上三下”?金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丁德武(dīngdéwǔ)对此作了详细解释:“‘一次上下’是(shì)指设计单位根据农业农村部门(bùmén)选定的(de)实施区域(qūyù),套合自然资源部门的‘三调’图,勘察土地类型(tǔdìlèixíng)和地形地貌特点、水系贯通及排灌情况等,到乡镇、村听取群众、种植大户意见,初步构思方案;‘二次(èrcì)上下’是根据初步构思规划再次回到乡镇、村,邀请群众、种植大户等召开座谈会,这一环节要特别关注实施区域的水系流向、村庄的撤并规划与(yǔ)推进情况等,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;‘三次上下’是指向群众、种植大户等展示现状与施工后的效果图,现场(xiànchǎng)征求意见,确定最终设计方案。”

金安区以满足(mǎnzú)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,将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(yìjiàn)置于勘察(kānchá)设计环节重要位置(wèizhì),从根本上解决了因项目布局不科学、设计不合理等造成的建成后工程设施不能用、不好用、用不上等问题。





与水利项目相结合——

水农融合 水到渠成

“田搞得再平、路修得再好、渠修得再美观,没有充足的(de)水源保障就不叫(jiào)高标准农田,如果区里不动脑筋、不出实招,光靠乡镇、村干部(cūngànbù)是不行的。”这是黄媛媛发自内心的感叹。

水利(shuǐlì)是农业的(de)命脉。俗话说:“打井如修仓,积水如积粮。”金安区党委、政府对此有深刻的认识,为了推动“水农融合”向纵深发展,该区近年来一直统筹规划设计(shèjì)、整合项目(xiàngmù)资源,着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水利项目相结合。

“从(cóng)农业方面讲,有水源保障,才能实现农田的旱涝保收,从水利方面讲,真正把水灌到田里渠道才算(suàn)发挥了作用。”丁德武补充说。

一方面,该区优先在水利设施好、灌溉条件优的灌区范围内建设6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,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集中用于田块内土地平整(tǔdìpíngzhěng)、土壤改良,提升耕地地力。另一方面,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(xiàngmù)上叠加水利项目,将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、施工与(yǔ)运营管理三个重要环节与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统筹(tǒngchóu)考虑(kǎolǜ),既解决主干水系顺畅,又解决末端水系堵点问题。

“以前的何山村,田不行、渠不到、水(shuǐ)不通,现在(xiànzài)农田变成良田,大伙儿可高兴了。”何山村党总支书记李绪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。

何山村(shāncūn)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处,位于淠史杭灌区“水尾”。2024年,金安区通过实施总投资(tóuzī)7亿元的(de)国债项目,淠史杭灌区(金安灌片)内54条支渠、主干渠系实现畅通。

去年4月,何山村1.1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交付使用,项目配套建设了(le)连接农田的农渠和毛渠,同时水利项目打通了支渠阻塞点(zǔsèdiǎn),从而实现了全线稳定的灌溉水源,这一改变,破解了何山村以往“庄稼靠(kào)天收、灌溉靠下雨(xiàyǔ)”的窘境(jiǒngjìng),让灌溉水既润了农田,又润了百姓“心田”。





与村庄治理相结合——

系统施策 一体推进

“一块田里有坟头、树苗、电线杆、旱厕,机械化(jīxièhuà)率上不(bù)去,这也不叫高标准农田。”黄媛媛说。

聚焦(jùjiāo)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”八字方针,金安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,突出系统施策,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村庄治理(zhìlǐ)相结合,党委、政府牵头协调农业农村(nóngcūn)、自然资源、林业、交通运输、电力等部门(bùmén),一体化推进迁坟、规整杆线、改厕、老(lǎo)村庄改造、废弃水塘复耕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(zhěngzhì)行动,实现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,机械化率达90%。

“以前1亩地有四五块田,大型机械进不(bù)去,没有(méiyǒu)人愿意种田,现在(xiànzài)每块田不低于5亩地,都抢着种地。”李绪国(lǐxùguó)说,何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机械化率提高了,一部分将承包地自营或托管的农民(nóngmín),种地的成本显著降低了,另一部分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,每亩土地租金增加100至200元。

“系统施策、一体(yītǐ)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(yǔ)村庄治理,首先是为了解决农业机械化率低的问题,从长久考虑是希望通过与群众在项目(xiàngmù)设计、建设、管护等环节的双向互动,拓展(tuòzhǎn)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,畅通基层治理路径,从而形成乡村治理有效的工作格局。”丁德武介绍。

2021年以来,金安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1.51万亩,实施过程中(zhōng)同步(tóngbù)迁坟、平坟3100座,改厕920个,规整杆线81公里,整治危旧房屋438余户(yúhù),既平整了农田,提高农业机械化率,又(yòu)改变了过去居住分散、生活不便、村容村貌杂乱无序的现象。

“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,请群众全程参与(cānyù),打通了群众利益诉求(sùqiú)与政府的治理需求,也(yě)为我们农村基层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。”黄媛媛说。
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李金平(jīnpíng)

监制:卢静(lújìng) 编辑:刘婉茹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